钟记平:这届“苏超”,太普通了!
2025-09-29 14:22:00  来源:中国记协  

  9月28日,“苏超”融媒体传播创新实践研讨会在苏州昆山举行。与会媒体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一项业余赛事何以“破圈”展开热议。

  一位代表讲了一个细节:今早我们乘电梯,电梯员突然说:“太遗憾了。又输了。”我们诧异:“昨晚苏州对常州,苏州不是赢了吗?”

  电梯员看出我们的疑惑,马上解释:我是常州人。

  或许,这,就是“苏超”的魅力——极致而真诚的普通,触动了千万普通人心中最柔软的共鸣。

  (一)

  “苏超”的普通,是扑面而来的烟火气。

  媒体的镜头不只追逐职业赛场的星光,更投向普通人真实的生活。

  常州一家烧烤店的广告与国际品牌并肩而立,老板娘那句“常州容得下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成为“苏超”精神最朴素的注脚。记者走进市井街巷,记录下平凡中的坚守:白天高空作业、晚上奔赴球场的镇江球员许俊杰;经营拖鞋厂却将利润投入青训的南通副领队李太镇;从重伤中顽强复出的盐城高二门将严子航……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

  当媒体俯身倾听,当记者街头行走,新闻便有了坚实的土壤与动人的温度。

  (二)

  “苏超”的普通,蕴藏着普通人的英雄梦想。

  516名参赛者中,职业球员仅29人,其余皆是身边普通人。宿迁小将高弛走出农家,因“苏超”圆了大学梦;淮安村支书戴虎,在球场与乡村间双线奔跑;常州队的大学教师陈良,每日驱车数小时训练……

  媒体未将他们视为赛场符号,而是以细腻笔触勾勒训练汗水与生活温情。泰州球员鲁张宇从厨房重返球场,宿迁队员绳晟在烧烤店打烊后驱车数百公里参训——这样的报道鲜明传递着一种价值观:英雄不必身披金甲,每一个为理想拼搏的普通人都值得被书写。

  (三)

  “苏超”的普通,源自城市对群众快乐的守护。

  “群众的快乐是无价的。”一位城市负责人如是说。

  媒体捕捉到城市治理的用心:低价门票附餐食、异地观众享免费公交、高铁网络助球迷便捷往返、坚决打击“黄牛”……这些举措降低了参与门槛,让“人民的足球”落地生根。正如“常州发布”的“常宝许愿池”,第一时间响应市民在赛事、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期盼,让“人民至上”的温度,从绿茵场延伸至城市每一个角落。

  (四)

  “苏超”的普通,更离不开媒体和群众共情共鸣。

  “苏超”期间,媒体不满足做赛事的记录者,更成为情感的翻译官。他们用《友谊第一,比赛第十四》等鲜活热梗,把专业赛事翻译成市井语言;用《人人都想当“南哥”,共同成就“苏大强”》等网感叙事,让足球回归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

  这些“梗”不浮于表面调侃,而是扎根生活幽默,是理解之后的会心一笑。

  媒体的智慧更在于“超越梗”——从“梗”中提炼温度,从热闹中发掘深度,将瞬间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情感连接,让每一次传播都成为一次价值观的传递。

  正是这种“既有梗,更超越梗”的传播智慧,让“苏超”不再只是一项赛事,而成为一个情感共同体。在这里,媒体是观察者,更是共建者——用专业守护普通人的热爱,用真诚传递平凡中的不凡。

  一颗小小足球,连接着政府、媒体、企业、市民等方方面面,映照出人民城市最生动的模样。它未曾改变普通,却让普通本身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美好生活就在身边,就在心里。扎根普通人、呼应普通人、成就普通人,必将凝聚最磅礴的人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