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融怎么不能搞评论?
2024-10-09 11:06:00  来源:中国记协  

2016年7月,吴江日报社成立了“吴报评论工作室”,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评论员队伍。工作室在重大主题报道节点主动发声,对吴江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的全局性事件,也积极组织评论员撰稿。

县级融媒体怎么写评论?如何写好评论?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吴报评论工作室负责人沈振亚,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探索历程。

我的工作室|县融怎么不能搞评论?

本文作者:沈振亚

“县媒也能搞评论,是上面下的通知吗?”

2016年5月的一天,看着眼前笑意盈盈的领导,刚值完夜班的我疑惑地问道。

“别老等通知嘛,单位评论工作基础尚可,你又喜欢写评论,要不就成立个工作室,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领导大手一拍,“吴报评论工作室”的组建工作便提上日程。

同年7月,“吴报评论工作室”正式开张。

至今我还会好奇:当时要是等“通知”,这个工作室还能开起来吗?

(一)

没有“通知”,也就没有“援助”。

无论是以前的报社,还是现在的融媒体中心,对于县级媒体而言,最大的短板是评论写作。而最大的难题,是缺人。

但我多少有点不服气。

自2002年开始,我一直坚持评论写作。虽产量不高,质量各异,但各级各类奖项还拿过一些。在那个互联网、BBS兴起的年代,各种网评、神帖长什么样,我也大致清楚。

但成立一个专门的评论工作室,需要群策群力、综合运营。

具体怎么运作?

由于没有先例,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

首先,广纳贤才。把文笔好的记者编辑拉进来,把吴江的时评高手也拉进来,“开门办报”。

“草台班子”就这么搭了起来。

吴报评论工作室部分成员合影。

此后,得益于人才的全面性,我们以“吴报评论工作室”名义组织、策划、撰写、发布的评论稿件,既有围绕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大局发表的观点,也有呼应社会诉求、针对新闻热点而作出的时评,从不同维度体现评论工作室的职责。

如文章《改革开放40年,民企理应乐观前行》,既是对中心工作的强调,也是对舆论场上“民企退场论”的回应,稿件也获评当年苏州新闻奖一等奖。

如今,我们几乎承包单位所有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其他评论的写作工作——

“今天的活动要配一篇评论……”

经常响起的声音,不仅是对团队小伙伴们的锻炼,也是对我们工作室能力的认可。

(二)

新闻工作者必须应时而变、顺时而发,即便没有“通知”,也不能固守原地。

守正创新,是我们的立足点。

自“今吴江”客户端上线后,我们发现:随着新闻生产模式的改变,新闻越来越“不等人”。

时效性既是生命力,也是吸引力。

2019年6月17日,苏州市吴江区中心城区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工作室成员共同阅读后,初步预判——其中最敏感的内容是松陵镇的撤销。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松陵镇,比吴江建县时间更为久远。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意象之一,松陵自古以来就是众多诗词歌赋的灵感源泉。

“今吴江”客户端第一时间发布的快评《松陵“镇”没有了,但松陵永远存在》,强调“松陵”作为一种文化意象的独特价值。文章一经发出,引发广大市民读者群体与各大媒体关注。与此同时,它也有效引导了舆论。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依托于新媒体平台,我们的评论必须做到渠道新、视角新与态度新。面对新闻事件,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产出高质量、有态度、明方向的评论文章,做到“以思想之光引领舆论导向”。

求快,求精,缺一不可。

2022年12月14日,我们在“今吴江”客户端推出快评《破除“等通知”心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这篇作品在表扬苏州率先赴日招商的同时,也号召大家破除一种万事“等通知”的消极心态。

“等通知”是一种疲态,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需要改变。

快评《破除“等通知”心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海报。

(三)

“通知”不来,我们便去。

近两年,我们采取轮换制度对工作室阵容进行优化补充。经过几轮补充,现在“95后”已经成为工作室的主力。

他们有冲劲、网感好,更知道“Z世代”的想法,为工作室带来更多可能。

精品栏目建设也是我们的重点抓手。

以2011年1月就创办的“一周时事观察”为例,从说新闻到评热点,从纸媒端口到新媒体多端发行,栏目的内容和形态已经发生深刻转变。

之后,进一步催生出“今吴江快评”“太湖潮”等系列品牌栏目。

小伙伴们利用各自所长,找选题、做策划、写文案、学拍摄、学剪辑,从一开始的两周一期,到现在的一周一期,工作越来越顺手。

最后,依托央媒省媒“借船出海”。

对县融而言,囿于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一件作品的传播效果往往有限,借助“他山之力”,往往让作品更加出圈:例如,2023年11月17日发布的快评《“最美诚信之星”陆鸿:自定义的人生没有“天花板”》,被新华社客户端转发,点击量近55万,随后也被光明网等媒体转发。这是我们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一篇作品。

在这里,县融评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我们深知自身没有“等通知”的时间和空间,只能把评论当作媒体的发声武器,看准了、想好了就行动,不畏艰险、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