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精品内容生产、平台资源聚合、全媒人才培养、造血功能提升、重点领域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江苏记协微信公号“县融巡礼”栏目每天推出一个案例,供交流互鉴、共促发展。
溧阳融媒:创新“融媒×非遗” “乘数效应”推动锡剧跨界发展
常州溧阳市锡剧团自2020年融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后,扛起传承发展戏曲文化的大旗,扎根县域而服务百姓,为文化传承创新找到破题之径,通过媒体融合释放发展活力,从剧目生产、惠民演出、文化传播、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多方面深度嵌入传媒领域,探索创新发展和“造血”新路,积极努力为品质城市、品质融媒的大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一、全面舒筋活血:互融互嵌,激发制度活力
溧阳市融媒体中心不断整合资源,助力锡剧团拓展演艺市场,在实现自主营收的同时,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劲动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锡剧团自并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后,在保持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的基础之上,从媒体优势、本地优势入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舞台技术“硬功能”与演出策划“软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实现了独立自主、自主运营。此前,锡剧团每年演出收入仅有几十万元,融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后,锡剧团积极探索“融媒+演艺”新路径,先后组建演艺、培训、活动等发展板块,并将融媒演出活动作为产业拓展、经营增值的主要抓手,使得锡剧与媒体融合的品牌效益初步显现,营收逐年增加。2023年,锡剧团全年营收超400万,创下历史新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在溧阳市融媒体中心调研期间,对溧阳市锡剧团深度整合形成全媒体大融合平台的过程、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
邵鸿(中)调研
此外,溧阳融媒从融资源、拓市场的视角出发,将锡剧团深度嵌入到特色内容制作和传播中。百集新四军抗战故事微纪录片《水西百忆》,正是由锡剧团编导、舞美、演员的专业优势和溧阳市融媒体中心资源优势嫁接融合,创新运用“沉浸式”“档案式”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扩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让红色革命故事“潮”起来。该作品获评省“庆祝建党百年融媒体精品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十佳案例”、长三角广播电视媒体融合优秀案例。
《水西百忆》剧照
在人员管理与绩效考核方面,锡剧团与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同步采用以量化考核、优质优酬、动态管理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有效解决“做多做少都一样”的问题。截至目前,锡剧团共有演职人员38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5人,国家二级演员、二级演奏员9人,传统古装锡剧《五女拜寿》《三看御妹》《珍珠塔》等、原创现代锡剧《等你回家》《天目湖之恋》《站长日记》等、锡剧小戏《稻草人》《西边日出东边雨》《医路有你》等、儿童音乐剧《我们快乐成长》《放飞》等,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二、实现自我造血:人文和经济共生共荣
持续探索破题之道,深刻把握人文和经济共生共荣的重要内涵,以锡剧团为体,以文旅空间为用,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将戏曲文化转化为新流量、新区域、新动能,通过文化IP的打造和传播不断积蓄新经济能量,营造“爱剧之城”艺术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锡剧周周演
戏曲进校园
一方面,联动溧阳市戏剧家协会,以及锡剧第一代女腔奠基人、溧阳籍锡剧大师杨企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兰英等“朋友圈”,打造集产、学、研、旅于一体的百家塘戏曲村、方所文化村、杨企雯艺术展览馆、常锡文戏传习社等场所,作为文化内容生产和输出的关键载体,开展规模化演出,将文化服务拓展至运营线下展馆,建立起与锡剧相关的产业链,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拉动地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锡剧周周演、民俗文化节、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全年在150场以上,将演艺活动打造为文化传播、经营增值的强劲增长极,推动国有院团探索艺术与市场双赢新赛道。从“县融搭台”到“文旅唱戏”,创新融合、纵深推进的“化学反应”,为锡剧团开拓了“创收空间”,绘就出传统文化传承和融媒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双面图景。
唱响溧阳,好戏进乡村
近年来,锡剧团深化“共建共享”新内涵,不断开掘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形式与空间,年度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演出96场,以及医保政策下乡文艺巡演、溧阳市“法治文艺城乡行”等巡演活动;融合方所文化村园林文化,打造溧阳本土文旅演艺IP,开启园林实景版锡剧《甜蜜滋味》。通过精品剧目生产和惠民演出,既推动了优秀曲目走入乡村,也让老百姓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相关惠民政策,真正做到政府搭台、百姓享乐。
三、激活毛细血管:传承和传播双向驱动
作为全市唯一的国有艺术院团,锡剧团是溧阳传承锡剧文化的主阵地。而传承“非遗”,赓续文化血脉的核心则在于“人”。对此,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紧紧围绕省和常州市“人才新政”要求,以及新一轮“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锡剧团与专业院校联合举办锡剧班,与江苏省戏剧学校联合办学,六年制订单式培养锡剧第七代(传承)接班人20名,为“小锡班”增添“小戏骨”,同时依托多方资源资产,让“小戏骨”亮相2023溧阳少儿春晚、202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跨年晚会等舞台,参加乡村振兴观察点、美丽乡村百家戏曲村等一系列演出,深度激活了本土戏曲文化品牌化、规模化的“续航”能力。
推动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承再造和全景传播,同样是有效促进地方文脉接续创新的有效举措。乘媒体融合发展之风,溧阳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媒介”出圈路径,借助新媒体、全媒体等云端渠道,让创作成果、非遗魅力飞入百姓家、走入百姓心。2023年,锡剧团全年演出80多场,其中新媒体直播场次达50余场,累计观看量20多万次,有效提升了本土锡剧社会影响力。针对资深戏迷、潜在戏迷、普通观众等不同受众类型,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推送20余个短视频,累计浏览数超6万、点赞数超1万,通过互联网平台全方位开展锡剧宣传,实现从“围观群众”到“戏曲票友”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