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记协 > 头条 > 正文
周跃敏: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脱贫攻坚报道
2021-03-30 09:41:00  来源:江苏省记协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脱贫攻坚报道
践行“四力”永远没有完成时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以见证历史、传播历史、推动历史为已任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理所当然地要将笔触、镜头、话筒,对准这场注定要彪柄史册的千秋伟业上。

体现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上,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参评作品中脱贫攻坚题材多达80件,分布在文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融合、综合等各个类别上,占全部1043件参评作品的7.67%,仅次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题材作品(共103件,占比9.87%),成为本届评选第二大类题材作品。

题材趋同,是每届评选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而且越是重大主题报道,同类题材作品就越多。正因为主题是共性的,题材是显性的,才更应该追求独特的创意、独特的见解、独特的事实、独特的表达。越是容易撞车的题材,就越要在个性化表达上下功夫,包括策划、选题、提炼、角度、写作(制作)、标题等。否则,就很难在同类题材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这次参评的80件脱贫攻坚题材作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评委认真评选,最终有3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8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9件,占全部348件获奖作品的10%,获奖比例高于参评比例。这说明,参评的脱贫攻坚题材作品,受到的关注更多,质量也更过硬。

解析获奖的脱贫攻坚题材作品,可以发现几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重大题材、重要活动报道,央媒占有显著优势。

央媒的综合优势,包括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等,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难以企及的。越是逢到大事要闻,越是以高度、深度、力度见长的报道,越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评论,央媒就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展示的实力、体现的水准、带来的影响都明显要高出一筹。这次获奖的35件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中,央媒虽然只占了5件,比例并不高,但是,作品的特色非常鲜明,以厚重、权威、尖锐见长。

人民日报推送的系列报道《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这次获得二等奖,堪称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鸿篇巨制。报社派出十几路记者,沿着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的足迹深入采访,集中展现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发有为攻克贫困堡垒的生动实践。作为人民日报新年改版创新的标杆之作,这组报道题材重大、形式新颖,叙事生动、文风鲜活,寓理于事、寓情于事,体现了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职责和使命,体现了人民日报守正创新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的积极探索,为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青年报推送的报告文学《活在表格里的牛》,是这次参评的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舆论监督类报道。作者获得线索后,两赴西海固地区,历时20多天,走访近百人,掌握了大量事实,以详实深入的报道,揭示了“借牛骗补”现象背后的完整链条,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提出严肃批评。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一批了之,还采访了同一地区养牛致富的正面案例,与套取脱贫资金的怪象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报道更有立体感,更具说服力,既发人深省,又令人信服。国务院扶贫办通过政务号表态,要“把‘活在表格里的扶贫牛’牵出来”。这件作品获得评委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一等奖。

生动鲜活的报道,多出自地方媒体。

地方媒体离基层近,离一线近,离群众近,离独特的新闻资源近,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也是别人拿不走的优势。要在竞争中占得主动,地方媒体就必须善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做自己该做、能做、擅做的事,重点在贴近性、独特性、创新性上下功夫,以微知著,以特见长,以新取胜。脱贫攻坚题材的报道,更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践行“四力”中,去发现线索、挖掘素材、提炼主题、精彩呈现。这样的作品才是受众欢迎的,评委看重的。

获得一等奖的广西云客户端移动直播《百色大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塌方车辆被冲走!通讯员黄文秀发回现场视频后却不幸遇难……》,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突发灾害报道。2019年6月16日晚,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广西云客户端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在近56个小时的跨度里,连续滚动报道灾情进展。作为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通讯员的黄文秀,在驾车回村途中突遭山洪,依然不忘履职,用手机拍下了生前最后一段视频。现场发稿,突然失联,确认遇难,悼念海报……直播完整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扣人心弦,令人揪心。当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新疆广电推送的电视专题《沙漠人家》,将目光对准中国最难到达的村落之一——达里雅布依乡。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工作链条最长的“民心工程”,也是全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摄制组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记录并见证了这个最偏远的村庄彻底搬出沙海的历史时刻。一步跨千年,达里雅布依的故事正是新疆大地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最真实最真切的脱贫故事,197户沙漠人家的搬迁标志着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作品播出之时,恰逢美国通过所谓的“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铁的事实是对美“以疆制华”险恶用心的有力回击。这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脱贫攻坚主战场媒体的报道,明显胜过其他地区媒体。

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无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硬骨头。从参评作品和获奖作品中不难发现,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媒体和新闻人以极大的热情和担当,投身到这场史无前例、功在千秋的伟大战役中。在35件获奖的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中,来自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媒体的作品多达22件,占六成以上,其中,贵州、陕西、广西、湖南、山东等各有3件。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188万的搬迁人数,占全国十三五规划易地搬迁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左右。2019年12月23日,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宣布18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贵州广电随即推出电视专题《我是188万分之一》。6路记者奔赴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跟踪拍摄,6集报道聚焦易地搬迁中就业保障、扶贫兜底、产业扶持等主题,以被采访者自述为主,通过展现事实,最大限度还原他们的生活,让观众自己感受,自己判断,自己得出结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正在变为现实。这件作品最后毫无争议地获得一等奖。

还有一件一等奖作品是陕西日报推送的文字通讯《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讲的是子长市瓦窑堡街道张家庄村281名村民联名写请愿书挽留第一书记马永涛的事。记者获知线索的第二天就驱车赶往张家庄,村干部连夜等候在那里,急不可耐地要向记者表达村民们的呼声,这让记者既感动又意外。从村干部和村民们的介绍中,马永涛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这几年,村里的路修了、路灯亮了、广场建了、大棚立起来了,藜麦产业刚刚起步……通讯写的是马永涛,折射的却是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书记们的光辉形象。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马永涛,老百姓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振奋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而这,正是这件作品的价值所在。

获奖作品体裁分布比较均衡,文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融合、综合等六大类别都有脱贫攻坚题材作品获奖。

其中,以通讯、消息、专题居多,分别有10件、9件、7件,占全部35件获奖作品的7成以上;其次是媒体融合和直播,各有3件;评论为2件,摄影和论文各1件。按媒体性质分,35件获奖作品中,报纸、通讯社、期刊18件,广电11件,网络、新媒体6件。网络、新媒体虽然获奖数量虽不算多,但作品的竞争力却不同一般,8件一等奖作品中,有3件来自网络、新媒体。其中,新湖南客户端的短视频专题《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l脱贫之后》,是本届评选仅有2件获得一等奖的自荐作品中的一件。

脱贫攻坚题材的消息,在这次评选中总体表现亮眼,共有9件作品获奖。其中,获二等奖的2件作品为同一题材,一是新华社的文字消息《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二是陕西广电的电视消息《革命老区延安实现整体脱贫》。作为党中央战斗了13年的革命圣地和习近平总书记工作7年的地方,延安脱贫是中国反贫困斗争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也是老区人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这一题材的作品理所当然受到评委的关注和青睐。美中不足的是,9件获奖消息中没有一等奖作品。消息的竞争力,归根结蒂体现在它的硬核上,也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新闻。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关头,缺乏冲击高等级奖项的消息,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就是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中,真正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的评论寥寥可数。在全部35件获奖作品中,只有2件评论作品分获二三等奖,一是宁夏广电的《西海固能够如期脱贫吗》,二是安徽网络广电的《实干不实干 群众说了算》。如果说,消息一直是媒体一条短腿的话,那么,评论则历来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优势所在。评论在这次评选中差强人意的表现,多少令人有些意外。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的一大壮举,其中可以、应该、值得研究阐释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关键在于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没有使到位、用到位。从这层意义讲,践行“四力”永远没有完成时。(作者周跃敏系江苏省记协主席、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