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获奖者说|王超:瞄准“天时” 利用“地利” 抓住“人和”
2024-01-22 13:00:00  来源:江苏记协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一线调研:信心从何来?》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三等奖,扫描二维码阅读相关报道。

瞄准“天时” 利用“地利” 抓住“人和”

王超

几年前,一位退休的前辈对我说“我干了几十年的新闻,没能获得一次中国新闻奖,是我最大的遗憾。”就在那一刻,能有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这个梦想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这几年,媒体融合改革给了我们实现这个梦想的动力。今年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申报的《一线调研:信心从何来?》获得了三等奖,实现了在中国新闻奖领域的大丰收,也圆了几代昆山新闻人的梦想。

新闻专题在创优评选中历来是竞争最激烈的,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兵家常败之地”。全国2500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县融作品要经过地市、省级、国家级层层评选。《一线调研:信心从何来?》作为新闻专题在这种激烈的新闻创优场上“杀出重围”实属不易。结合创作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瞄准重大主题 善于抓住“天时”

一般来说,身边的好新闻具有几个特征:符合时代大主题;新闻事件有历史厚度;新闻事件有温度和充满正能量。《一线调研:信心从何来?》瞄准的是“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

2022年,是中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这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会,无疑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媒体的一座新闻富矿。而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重要论述,这释放出了新的信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作为县融媒体,我们一直在努力捕捉大事件中的机会,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题材。盛会期间,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很荣幸有机会派记者进驻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直接参与报道。在“党代表通道”上,面对众多中外记者提问,周伟代表回答,“尽管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但是越来越多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昆山,持续看好昆山、看好中国。”当时,这样笃定自信的话语让我们特别地自豪,也让我们异常地兴奋,这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创作机会。当天,昆山融媒体中心就迅速成立策划团队,在人民大会堂的前方记者也积极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抓住这个机遇。

当时,我们现场完成采访、拍摄、剪辑的短视频《二十大代表、昆山市委书记周伟亮相党代表通道》刷爆“朋友圈”,在昆山发布视频号上的阅读量短时间内突破20万,第一时间被多家媒体转发。相关内容经省级媒体发布后,迅速成为爆款,全网总阅读量超过8345万。

为了能够抓住“天时”,昆山融媒体中心在年初就会召开创优工作会议,梳理本年度重大题材,前置做好创优工作。特别是对于具有重要意义、自带流量的新闻事件,我们会一直密切跟踪事件进展,不断在为打造新闻精品积累素材。

贴近中见高度 懂得利用“地利”

鲜活新闻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基层宣传最大的优势,就是“东道主”优势。扎根基层,总能采写到一些不易捕捉细节和故事,从而凸显本地落点、地域优势。

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昆山的独特性在于: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5000亿元,集聚了79个国家和地区的9600多个项目,外向型经济特色十分鲜明。40多年来,正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奇迹,铸就了一条闻名中外的“昆山之路”。可以说,昆山的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如今的昆山更站在历史发展新征程上,透过昆山来看中国未来改革开放之路,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昆山之所以能够保持全球笔记本电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份额,就是坚持‘缺什么招什么’,打造了完整产业链。”“前不久,昆山助力一家知名的头部企业,创下了‘三天办四证’的纪录,确保其提前两个月通过了工厂验收,帮助其争取到了当年200亿元的产品大单。”“现在昆山又在瞄准数字经济的新赛道,紧紧围绕产业链强链创链,引导更多的企业布局千亿级智能穿戴产业创新集群。”等等都是昆山独有的好做法,也是连续19年位居百强县第一的“制胜法宝”。

“地利”为我们提供了丰沃的创作土壤。为了能够把握昆山的“地利”,我们仅仅预采访就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曾经辗转多次多地,找到了已经退休“招商老法师”取经,寻找昆山产业链发展的足迹;走访了多家外资企业,了解不断投资加码昆山的背后故事;对话政府部门人员,探求“昆山服务”不断升温的秘诀……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传播。“昆山市委书记周伟亮相‘党代表通道’”等报道,昆山融媒体中心的公众号、视频号以及电视新闻已经做了第一落点的传播,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重要新闻事件,我们充分将昆山特色融入时代的大背景,从多个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尽最大努力把重要的新闻题材“吃干榨净”。

“引育留用”并用 抓住“人和”关键

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新闻好作品的产生关键更在于人才。

为了做好这篇作品,我们团队光前期调研就走访了几十家企业。在“党代表通道”上,周伟书记提到的那家在昆山投下18亿美元的知名光电企业——友达光电是我们的重点调研对象,当时,企业总经理林耀文因为公务长时间身处外地,为了做好这次调研,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当面采访到他。一面是截稿日期临近,一面是身在异地的林耀文,打电话、发微信这几乎成了一个月时间里我和他的常态。功夫不负有人心,当我们准备买机票到出差地采访林耀文的时候,他说“还是我回昆山。”第二天,当林总走进厂区,看到我已经准备好话筒在等他的时候,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其实,创作过程中,还有很多让我刻骨铭心的瞬间:我们曾经为了采访一位专家,翻阅了几百页的材料;我们曾经为了斟酌几个字,经历了十几次推倒重来的过程;我们曾经为了拍好一个镜头,变换了几十个位置寻找最佳角度……

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昆山媒体人的身上发生。为了激励大家多出精品,昆山融媒体制定了鼓励创新创优的机制,很注重记者平时“精品意识”的培养。现在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昆山融媒作品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各类的奖项名单中。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也推出了“引育留用”的机制。

引:对全国人才敞开了怀抱,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盟“落户”。我身边的小伙伴有:凤凰卫视、华为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哈尔滨日报社等优秀人才。

育:实施“年轻储备干部培育计划”“优秀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青蓝对接精准提升计划”,打造“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队伍,让人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留:构建企业化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即使是同一岗位,稿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具体的薪资待遇水平。

用:实施“队伍提升”工程,通过内部业务交流会,赴中央媒体跟班学习,邀请专家授课,提升业务能力。同时把最专业的人放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例如:95后更侧重于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的创意与策划,80后更侧重于深度和评论类的报道。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新闻作品创优之路也是如此,希望每个新闻人都“以奋斗者的姿态跑下去”,讲好身边故事,于平凡中见证伟大,一定可以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保持优势,打造出更多的精品。

(本文作者为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全媒采访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