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获奖者说 | 曹政:用中国式摄影语言聚焦“大国智造”
2024-01-19 10:58:00  来源:江苏记协  

淮安日报社淮安新闻网《常泰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三等奖,扫描二维码阅读相关报道。

用中国式摄影语言聚焦“大国智造”

曹政

作为主创者,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又无限感慨。在新闻摄影事业上执着追求近40年的基层新闻从业者,在退休之前荣获新闻行业中含金量最高的奖项,给自己新闻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感到十分欣慰。激动之余回望和检视自己走过的新闻摄影道路,结合这次获奖的经历,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意存笔先——摄影采访至关重要

意存笔先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意存笔先,即是在下笔之前,先要有一个充分的构思和意念。这个意念来自于画家的内心深处,是对物象的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引用到新闻采访报道中,它能够帮助新闻从业者明确报道的方向和目标,使新闻报道更加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2022年7月下旬,我应邀参加由新华日报、江苏省交建局、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颂”江苏省摄影采风创作暨2022“交建杯”江苏交通视觉巡展采风活动,走进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现场摄影采访。出发前,我对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新闻摄影采访工作作了缜密的思考,确定了拍摄方案,并带齐了照相机、长短镜头和大疆御无人机。

多年的摄影采访,我积累了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思路,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离不开两个核心,题材重大+视觉表现。通过前期了解,此次拍摄的常泰长江大桥题材重大,总结起来可以说,它是以中国智慧创造的中国跨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如何表现这一重大题材?我心里一直在琢磨,如何用摄影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这一重大题材、“超级工程”?我给自己初步确定了三条拍摄思路,一是用无人机寻找光影和角度来展现工程的特征,表现工程的宏伟;二是用不同视角发现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现有深度、有趣的内容;三是寻找拍摄主体的点、线、面,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工人的关系,用摄影的纪录功能充分展现常泰长江大桥的人文美、力量美和科技美。

采编过程——精心打磨每道工序

跟随采风团来到现场后,发现天公似乎不作美,江面有着薄雾,大桥如隐若现,但映入眼帘的建设景象给我以强烈地震撼。贮立江边,凝望现场,感慨万分。想到儿时读到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自豪感。今天,中国桥梁无论是跨越能力、建桥技术还是建桥材料、建桥设备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并为世界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照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无人机接二连三升向高空。多次参加新闻摄影现场活动让我养成了处惊不变的心态。反复观察现场拍摄主体和环境后,我觉得,若用无人机广角常规方式拍摄大场面,将建设中的大桥和江面,画面效果不一定理想,场面是宏大了,但视觉上会杂乱分不清主次,突出不了大桥建设的宏伟。多年的新闻摄影采访经历,我深有体会,广角镜头的运用,有时会视觉分散、变形、杂乱,运用中长焦镜头拍摄多层次的大场景反而会增强画面的压缩感、增强照片的视觉冲击力。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运用无人机的长焦镜头来拍摄。将无人机升高并飞行至距离大桥两公里左右的地方,透过大疆御3无人机的7倍长焦端,聚焦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果然,这样拍摄的大桥,视觉效果非常特别。我不断地调整无人机方位,上下左右寻找最佳角度。长焦的空间压缩感让工程真实、明晰地展露于眼前,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紧凑的画面将主塔、吊臂和轮船等凝固成和谐的“乐章”。长焦镜头已经形成很好的空间透视,薄雾弥漫又给画面带来层次感和神秘感,我拍到了理想的画面。为了全面展现工程,编发稿件,我又用不同焦距和角度拍摄了其它若干照片。

这幅获奖照片的原片是横构图,在后期用电脑对照片进行图片编辑时,我觉得画面左右两侧与主题关联不大,于是用PS图片处理软件对画面作了明暗、对比度等简单调整,将横构图裁剪成了竖构图,于是就有了“图片光影别致独特、构图简洁巧妙,长焦镜头的使用压缩了画面,虚实结合,视觉冲击力很强,烘托和渲染了建设中的斜拉桥和大吊车的雄伟、壮丽。展现了这座‘世界之最’的建设场景和风采,具有视觉震撼力,是一幅反映中国制造好风范的好作品。”(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参评作品初评评语)这样的摄影作品。

影由心生——提高影像叙事能力

作品获奖,有运气的成分,我的体会是除了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外,更重要的是摄影之外的功夫,是综合能力、知识和素养的厚积薄发,是用饱含深情的摄影语言来关注、记录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聚焦伟大的新时代的结果。

作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除了必备的高超的摄影技巧外,新闻敏感、艺术修养、文化沉淀更重要,摄影好比写诗,功夫在诗外,影由心生。摄影记者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对时事的关注,加强文学修养,对摄影之外的艺术门类要广泛涉及。

我们经常进企业、工厂、工地,经常会拍成机器+人的画面,拍出不新意;也有很多跟我一样在基层媒体工作的同行,总认为基层没有重大题材,重要活动,很难拍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多数摄影同行参加活动、摄影采访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能发稿交差就收拾摄影包走人。说到底,还是态度问题。实际工作中,我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拍摄机会和每一次快门,我始终相信国家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会在我们身边找到注脚,小活动也能出“大片”,每次拍摄,我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寻找不同的角度,变换不同焦距,尝试不同的拍摄方法。

以上是摄影之外的功夫,这是基础和前提。在实际采访拍摄中,我牢记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最大的区别,文字记者注重描述,以字、词、句来描述新闻事实,摄影记者要注重视觉,以影像叙事,用点、线、面、光影、瞬间等来表现主题,尽己所能,提高影像表现力度和叙事能力。

经验启发——以中国式摄影语言聚焦“大国智造”

新时代新征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身边不乏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不乏有人民奋斗的史诗般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我认为一定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结合起来,通过影像记录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瞬间,以中国式摄影语言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见证“大国速度”“大国力量”“大国智造”!

回到摄影技术和经验上,我觉得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运用摄影器材,提升图片编辑能力,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等都是摄影记者非常必要的基本功。

文作者为淮安日报社摄影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