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获奖者说|胡欣红:意外之喜,情理之中
2024-01-16 09:09:00  来源:江苏记协  作者:胡欣红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的县长父亲〉风波:遭遇“脑补”式嘲讽岂能一删了之?》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三等奖,扫描二维码阅读相关报道。

意外之喜,情理之中

胡欣红

意外之喜

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得知获奖的消息之后,“意外之喜”是我的第一反应。虽然写评论已经十余年了,但这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而已,从来没有想到过得什么中国新闻奖。无心插柳柳成荫,得奖之后,媒体届的朋友纷纷祝贺我得了大奖,表示作为非新闻专业人员荣获中国新闻奖,在业内极其罕见。我所在地区的媒体还以《中学老师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为题,进行了隆重报道。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意外获奖对浙江媒体圈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给我的宝贵机会,感谢江苏省记协的鼎力推荐。如果没有你们对我这个“外人”的“意外”推荐,就不可能有我的“意外”获奖。

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很多“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往往有其必然性。“意外”获奖之后,我也做了一回事后诸葛亮——一番梳理盘点之后,觉得得奖似乎也可以算是情理之中。

一是选题直击“痛点”,具有建设性。

2022年9月,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了“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一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散文获得了征文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网友对于征文真实性和评奖公正性的强烈质疑,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第一。随后,德州市作家协会将获奖信息删除,德州文联则回应称评选活动合规。既然是合规的获奖,何以还要将获奖信息一删了之?德州市作协令人费解的“神操作”,导致舆情持续发酵。

看到这个话题后,我敏锐地察觉到这种“个案”背后所折射的现象——新媒体时代,不少官媒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舆情,常常进退失据,甚至小事变成大事,闹得沸沸扬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不能把网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警觉性,反应迟钝、应付消极;也不能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把舆情当敌情,简单粗暴、一删了之。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党员干部却一遇到舆情就惊慌失措,昏招迭出。最近,浙江宣传推出一篇题为《网络舆情不能“一删了之”》的文章,就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一些地方在舆情苗头刚出现的时候“装聋作哑”,等到事情“闹大”之后又想着“封堵删”,导致舆情失控,产生“引火烧身”的恶果 ……尤其是把删帖当做化解舆情沸点的“万能神器”,这种认知错误遗患无穷。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立即向荔枝网的马腾达老师报了题,经过编辑部的讨论筛选后很快确定了写作的主题与方向。个人觉得,荔枝网所推行的作者与编辑双向选择机制,既有灵活性又能有效聚焦热点话题,有助于形成合力。“理性不偏激,温和有锋芒”,既是荔枝评论的口号,更指导引领着天南海北的作者如何发掘有价值的选题。

获奖之后,我也仔细学习了一下名单里的评论作品,发现获奖的主要是两种类型的评论:一是一些大报大平台与主题报道密切相关的评论;二则是直接社会痛点接地气且有建设性的评论,比如《工人日报》获得二等奖的评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就属于此类。我撰写的评论《〈我的县长父亲〉风波:遭遇“脑补”式嘲讽岂能一删了之?》,也可以归于同一种类型。

窃以为,作为地方媒体,前者可遇不可求,后者不妨可以作为今后选题的方向。

二是文章形神兼备,层层递进。

思想与表达是评论的双翼。个人觉得,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深入浅出、形神兼备。“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层层递进,让行文有“一波三折”之感,才能有效激起读者的阅读欲,让有意义的说理变得更有意思。撰写《〈我的县长父亲〉风波:遭遇“脑补”式嘲讽岂能一删了之?》一文时,我便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表达。经过荔枝网编辑们的润色修改之后,让整个行文更加流畅,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准确。

开头简要讲清楚事情由来后,我马上话锋一转,对此事进行了“就事论事”的分析——“坦率地讲,在大力倡导反腐倡廉的当下,乍一看到《我的县长父亲》这样的标题,确实容易令人浮想联翩。但是,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内容,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解释清楚情况之后,我一边指出此文获一等奖可谓实至名归,一边理性地指出这件事也再度警示网友们切莫“望文生义”动辄玩梗嘲讽戏谑,而后将重点聚焦于德州市作家协会采取了一删了之的应对方式,毫不客气地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贻害无穷的鸵鸟政策,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更失去了一次弘扬正能量的机会。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透过表象看本质”,指出类似的做法并非个例,不少地方和部门,一遇到网络负面舆情就自乱阵脚,怕闹大了不好收拾,难以理性分析、冷静应对。这样的思维模式不改变,就很难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

文章最后一段,跳出事情本身,站在一定高度进行了点题升华。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舆情,当事人切莫被一时风向裹挟带偏,保持定力,认真倾听舆论诉求、真诚回应舆论关切;网友们也需保持理性,多方了解事态,让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呼吁所有人以此为例,一同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共同营造更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历史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