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获奖者说|吴琼:以调查研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寻策探路
2024-01-08 18:26:00  来源:江苏记协  

新华日报大型全媒体行动“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二等奖,扫描二维码阅读相关报道。

以调查研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寻策探路

——浅谈“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创作思路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

2022年,新华日报社策划实施了“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大型全媒体行动,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苏乡村的澎湃实践。在7个月左右时间里,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踏访江苏100个村,系统展示江苏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全景图”。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江苏1号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100篇实地调研稿件。结合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推出三篇综合报道。回顾这组报道,我们深切感到,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寻策探路。

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功,新华日报历来就有调查研究的传统,历来也高度重视并关注“三农”的新闻策划与报道。在新华日报社党委和编委会指导下,由新华日报总编辑亲自指挥,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记者团队敏锐抓住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周年这一关键新闻节点,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实施“百村调研”这一全媒体、长时段的新闻创新行动。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从何入手、聚焦何处、纲如何举、目何以张,这是整个调研行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考题。历经数月的“集体备课”和“集中讨论”,调研组成员多次面对面研讨、推敲,最终形成共识——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任务,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围绕这五个关键词,调研每个村重点扣准其中一个关键词,既让主题突出,又让报道对象特色鲜明。

进村调研,采访谁?调研报告,聚焦谁?广角镜里也要讲对焦。大家在商讨中认为,“同题三人行”,报道锁定村里的“三个人”——“新农人”、村干部、“原住民”。因为,这“三个人”正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领头人以及见证者。

调研样本如何选择,才能更有说服力?调研组通过统计部门、农口部门、研究机构及过往采访资料等多方收集信息,比对筛选,最终确定100个具有调研价值的乡村,覆盖全省所有76个涉农区县。其中,既有总书记考察过的镇江世业村、徐州马庄村,也有一批勇立潮头、耳熟能详的老典型,还有一大批原本不太知名、近年脱颖而出的“新秀村”,与此同时也兼顾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庄。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与广泛性,为整个百村调研的报道价值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头脑风暴”中,调研组还决定每个乡村的调研稿,都配以专家点评,用学者的独到视角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寻策探路,充分体现调查深度、思考锐度以及阅读的延伸度。

调研成果要学思践悟中再深化再生产。2022年1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里,调研组仔细研读党的二十大对于农业农村方面的新提法、新要求,并邀请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社科院等方面三农、社科专家针对调研情况开展座谈会。专家们针对百村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下一步如何做,给予了更系统、更全面的分析点评。三易其稿后,调研组最终完成三篇综合调研稿:《统筹“新”和“旧”,共筑富强梦——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善用“引”和“留”,共走振兴路——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人口流变》《兼顾“外”和“内”,共绘“和美”图——从基层实践看乡村空间重塑》,三篇报道犹如豹尾,为调研行动划上了圆满而厚重的句号。

全媒体时代,当“短、新、快”的文章齐齐奔来,如何拨云见月,让取材难、耗时长、人力支出大的深度报道直抵读者内心,给受众带来阅读冲击力和思考穿透力?此次调研行动亮出了答案:用心用情用功,以精准调研,“四力”并举,让新闻呈现更可看可信,别具阅读性和思想性。

——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乡村振兴遇到的问题早、解决问题也早,对全国发展探路有意义。面对广袤的乡村大地和风起云涌的创新实践,必须做到小切口讲大理念、小样本显大事业。带着这样的共识,参与调研行动的每一位记者都认真倾听、认真关注、认真发掘、认真记录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而后再以中央和省委有关大策大向来认真研析思考。得其大者方能兼其小,读懂村庄读懂发展中的乡村。

——合纵联横,破解思维定势。调研不能是线性的、单向度的,需要借力与合力。我们除了与省农业农村厅这样的政府主管部门联合启动调研,更加体现出权威性;还首次与省委研究室展开合作,报道中更注重调查研究的深度、发现问题的精准度。思维打开,报道格局焕然一新,总计103篇报道规模,也创下新华日报近年来主题报道规模之最。

——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真调研。此次系列报道不仅在于反映江苏13个设区市不同乡村的特点、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在于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与难题,反映基层一线农民的心声与遭遇的困境,调研组将这些问题集纳成册,交由主管部门研究解决,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此组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作为耗时七个月左右的亲历者,我们在不断践行中也不断思考,提炼出几点如下想法,希冀能对今后做好相关报道有一定的启发。

调查研究是党报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硬功夫。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党的舆论工作的基本功。新华日报的调研有着光荣的传统,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从铅与火到数与电,新华日报的许多精品都饱含着调查研究的基因。新闻的发现力、生命力与穿透力都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厚的调研传统、深沉的价值追求、深切的研究分析,才能锻造出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才能将调查研究的历史积淀转化成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

“国之大者”就是党报记者的“最头条”。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置身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党报记者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理论站位和时代站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党的中心工作展开新闻宣传,坚决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发挥媒体显政功能,将党和政府的为政之道、为政之策、为政之效充分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新闻创新靠的是“众筹”智慧。“七八条枪,七嘴八舌”的调研模式,是这次全媒体行动的特点。从报社领导到部门主任,从资深记者到年轻小编,从报社大楼到省委大院,从记者到学者……多维力量、多方智慧汇集于调研行动的全流程,让采访和采写的视角更广更全,让理性思考与感性视听交融得更流畅。在“七嘴八舌”的头脑风暴中,报道作品更具可读性、耐思性。

新闻资政力改写新闻“保鲜期”。当前的新闻竞争,不仅比速度和平台,更比角度和深度。以调研赋能新闻报道,其价值在于资政。资政力可以延长新闻产品的保鲜期,打破新闻传播的边界。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问题,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融入报道之中。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报道,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以理论之思回答时代之问。

日前,乡村振兴还在路上。作为新闻人,我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江苏大地,用多重视角观察变化,用细致笔触勾勒新时代鱼米之乡新面貌,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展现党报记者的责任担当。

(发言人为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