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刘庆传:把握好“高原”与“高峰”的辩证法
2022-02-07 11:01:00  来源:江苏省记协  

《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是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作品,这也是文章作者之一、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刘庆传第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上,刘庆传以《把握好“高原”与“高峰”的辩证法》为题谈了自己的获奖体会。今天,我们登载全文,与大家分享。

 

 

把握好“高原”与“高峰”的辩证法

刘庆传

 

首先特别感谢省记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平台,特别感谢省记协给了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些年,在省记协特别是周主席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我有幸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但实话实说,自己感觉还是做得很不够,感觉还是没有摸到“门道”,谈不出什么经验。在这里,我就讲几点体会。

我觉得,这几年,我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上有些收获,主要得益于“三有”。

一是有新华日报老前辈们的激励。新华日报是一家有着83年历史的光荣党报,在评论方面有很好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我本人一直以自己是新华人而自豪。前段时间,我们统计了一下,1981年以来,新华日报评论一共获得了31个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10个。新华日报老前辈们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激励着我们倍加努力,赓续辉煌。

二是有新华日报历任领导的鞭策。我在新华日报近20年,经历了5任总编辑,每一任总编辑都很重视评论,每一任总编辑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少获奖作品是总编辑亲自出的题。比如,2012年的获奖作品《“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就是周跃敏主席在担任总编辑的时候给我们出的题目。这几年,我们集团狠抓精品生产,把精品生产作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抓手,这鞭策着我们努力冲击高等次奖项。

三是有新华日报各位同仁的帮助。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有研究业务、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平时同事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加持。我的很多获奖评论,在提交之前,都给同事和部门领导看过,他们也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比如,《“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当时写了就给翟主任看了下,他说中间有个地方感觉有点疙瘩。于是,我把稿子拿回来重写了一遍,就感觉好多了。前段时间,我们部门有位同事写了篇评论《莫让“害群之马”变成“害马之群”》,主要是讲好政治生态问题。我看了后觉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没讲清楚,提了意见后,作者也是重新写了一稿,见报后感觉好多了。我觉得,同事之间的这种相互帮助,也是评论作品能够更加完善、冲击奖项的重要原因。

冲刺高等次奖项有什么体会?确实还没有过多深入的思考。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把握好“高原”与“高峰”的辩证法》,是我平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要冲奖,基础要打得牢,要经常能出现一些高水平的优质作品,在这个基础偶尔“冒一冒”,出现个把两个“高峰”就容易获奖。如果没有“高原”,光想着一夜之间造个“高峰”,往往很难;相反,如果光有“高原”,不花点功夫费点心思“冲一冲”,那么就不会有高峰。具体来说,我觉得要把握好“四条线”。

一是“高线”。获奖的作品必须要有高度、有站位,要在省里获奖就要有省里的站位,要在全国获奖就要有全国的站位。我们讲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北京西路想问题”,就是评论的选题必须有高度,要多关心一些总书记关心、省委书记关心的问题,获奖的概率就会大一些。比如,形式主义是一个老问题,前几年讲“四风”的时候讲了很多,但是这几年总书记几次对形式主义问题作出批示,特别提出要防止形式主义“穿马甲”“变形”“变种”,《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就是因为关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形式主义变种问题,因而显得主题很重,也有了新意。

二是“前线”。“高线”是从空间来说,“前线”就从时间来说的。所谓“前线”,就是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找选题、看问题。我们“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讲的就是新闻作品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关注一些前沿的问题。比如,《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关注的就是民营经济发展这个时代前沿问题,为了发展民营企业,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政策都未能落实。此时,与其出台新政策,不如落实原有政策,说出了民营企业的心里话。作为新闻记者,应该成为一个“把脉”的高手,能够准确知道时代的脉搏在哪里、前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

三是“主线”。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主题要重大。写好新闻作品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其中,有“主脉”也有“次脉”,有“大脉”也有“小脉”。要获得高等次奖项,必须把握“主脉”,主题重大。今年的获奖作品,很多都是抗击疫情、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这些主题就是“主脉”。有时候,新闻作品也要讲究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要有新意,但是这种“剑走偏锋”也不能偏离“主线”太远,这种“出奇制胜”也要在某个角度、某种程度折射“主线”,否则就会因为主题过于轻飘、过于琐碎,而很难获奖。

四是“底线”。这就是作品本身要过硬,不能有硬伤。这几年中国新闻奖审核越来越严,稍有差错,就会失去获奖机会,所以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必须是质量过硬的作品。一些作品有文字差错、导向差错,但自己看不出来,单位也看不出来,但到了北京后被审核组看出来了。所以,这里面也有个“高原”和“高峰”的问题,一个记者要获奖,首先你的能力水平要达到高原,偶尔冲一冲,就达到“高峰”,就获奖了,如果没有达到“高原”,文字都还是磕磕碰碰的,即便偶尔冲到了“高峰”,往往也有各种纰漏,很难获奖。所以,在守住“底线”上,我们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写稿体会,这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总结自己写的稿子,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说做了很多准备,费了很多功夫,花了很多时间精力的稿子,一类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稿子,就是说灵光一闪、灵机一动就写出来的稿子。我觉得在冲击中国新闻奖上,既要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苦苦追求,又要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灵感闪现,平时多做有心人,把准备做足、把功夫下够,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只要我们功夫做足了,获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本文作者为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