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信息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独家消息会越来越稀缺。更多情况下,是大家同台竞技、同题竞争,如何独到的挖掘和认知新闻?什么样的报道能够更胜一筹?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上,《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作了点评。今天,我们登载点评全文,与大家分享。
大家都很熟悉并且认同“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这个说法。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还说过:“记者是记录时事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是记录往事的记者。”由此来看,我们中国新闻奖和其他一些重要新闻奖项的获奖作品,也正构成了书写当代中国、当代江苏发展史和新闻史的珍贵底稿和文本。
今年中国新闻奖全国定评参赛的新闻作品有1057件,而获奖指标只有350件。如果算上初评作品,得奖比率就更低了。综观这些获奖的新闻作品,无不是很好地体现了精品意识、策划意识和融合意识。
一、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包含了精准的选题意识、精彩的表达意识两层内涵。好的选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遇不可求的硬新闻。当这样的新闻发生时,我们能否敏锐抓住机遇,在认知上体现出相应的高度、在表达上体现出相应的水准呢?
《新华日报》今年获得文字消息三等奖的《南京捐赠抗“疫”物资驰援拉贝后人》,当时是全网独家发布。现在能抓到一条独家新闻是很难得的。但大家如果详细了解这个文字消息克服各种阻力、一波三折的出炉过程,和送评中国新闻奖的曲折经历,就会发现最难得的,其实是记者对于这条新闻的精品敏感意识和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所以它的获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在今天信息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独家消息会越来越稀缺。更多情况下,是大家同台竞技、同题竞争,这时候谁能够对新闻有独到的挖掘和认知,谁就会更胜一筹。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同样获得文字消息三等奖的《马克思原始手稿国内首次亮相》,题材并非独家,但由于记者在对选题的把握和内容提炼上都体现了精品意识,最终脱颖而出。
好的消息,其实很符合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冰山理论”。就是消息看似体量短小,但“冰山”的力量,恰恰在于它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言而未尽的更多内容,则是基于一种不言自明的思想共识和不约而同的情感共鸣。江苏广电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是怎样炼成的》,在充分揭示了《条例》的出台为公祭活动提供保障、创下地方立法的“南京速度”并填补相关立法空白的社会效果的同时,还注意提炼出《条例》对“精日”行为划定“法律红线”等的相关内容,使报道既有高度,又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所以,好的消息都必须具备一种“小而美”的特质。
另外,近年来新华报业在评论和新闻论文方面获得的中国新闻奖高等级奖项非常之多,这里面也都能发现对于选题把握和写作提炼上的精品意识。比如党报批评形式主义的文章年年写,但《新华日报》今年仍以《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获得一等奖,就是因为记者在写作发表的时机、材料事例的选裁上都是用心经营所得。
二、策划意识
近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相继出台很多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肩负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宣传重任。这就需要精选视角、创新话语、讲好故事,全环节进行创意策划,将“硬”新闻进行“软”着陆。
新华报业一直都非常重视新闻策划,形成“逢重大主题报道必策划和创新”的优良传统,当年推出的“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正义之胜”大型全媒体行动等,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力,甚至被新华社评价为地方党报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新华日报》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6397公里的守护》也是胜在创意。报道主题宏大,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他们经过创意策划,最终选定了孩子的视角,以他们的沿江行来引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这就使重大主题报道变得鲜活生动。这个创意很是巧妙,因为一个孩子背后往往站着祖、父两代多位家长,孩子的一举一动牵动人心,这样的报道也就很容易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这两年,《新华日报》国际传播方面的策划意识也非常突出,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分别采用了年轻人喜欢的“漂流瓶”和“盲盒”这些时尚元素进行创意对接,都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说到策划意识,江苏还有一个经典案例,这就是《无锡日报》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做好事“潜伏”27年“炎黄”终于找到了》。其实当时很多媒体也都予以了报道,但《无锡日报》能够夺得大奖,就是因为他们在27年前刊发过一篇《寻找炎黄》的报道,而在27年后得知老人再次捐款时无意中暴露了身份之后,又抓住机遇,对如何写好这个报道进行了精心策划,前后开展了一个多月的系列报道,向全社会充分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相隔27年,使一条没有结果的新闻终于有了温暖、完美的后续,老人后来入选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因此可以说,《无锡日报》在获奖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三、融合意识
媒体融合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事业,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必须做好的命题作文。中央正在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国新闻奖评选也从第28届进行了重大调整,专门增设了媒体融合类作品的奖项,体现了一种宏观导向。当前,主流媒体的融合意识可以说是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融合的程度和效果如何,则受限于技术、人才、信息等的资源匹配程度,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媒体中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新华报业是在全国较早探索媒体融合的省级媒体,早在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前差不多半年时间,就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第一次组建起了全媒体矩阵。时至今日,新华报业一直坚持在每一个重要节点、重大主题、重要会议报道中,进行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的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纸媒求“深”、网站求“全”、移动端求“快”、全媒体求“融”的传播优势,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融媒体产品。所以交汇点新闻今年和去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作品的一等奖,正是基于多年练兵的实力体现,也是基于与时俱进的融合创新手段。
融合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内容价值。今年省广电的获奖作品《第一书记种瓜记》,是从600G的素材中剪成的6分钟短片,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最终使内容呈现和人物塑造都非常成功。
以上是分开来简单谈一下三种意识。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是精品意识、策划意识和融合意识都需要具备的。
江苏是新闻大省,也是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新闻人才培养的一块高地。这次,江苏的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再一次名列前茅。我由此想到江苏的文学创作成就使其在全国赢得了“文学苏军”的美誉,实际上江苏的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力量汇集起来,在全国的新闻宣传领域也堪称一支不可或缺、不可小觑的“新闻苏军”,积累形成了很多值得研究、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启示。江苏的报业、广电集团的新闻队伍,以及十几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团队,在因应当前的抗击疫情、高质量发展和呼应重大国家战略等各方面,也可以说共同组成了一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能战敢胜的“方面军”。目前,江苏在经济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文化也正在走出去,我们的新闻传播也要构建一种大视野、大格局,从而更好地肩负起媒体的时代使命责任。近年来,江苏省记协一直在以各种活动、举措来凝聚业学力量,对于全省新闻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全球化视域下,在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传播的语境下,不同地方的新闻传播经验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当前,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外宣内宣等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舆论场上的无界性、难控性等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传媒大变局下,我们如何以地方性的,同时也是更为具象生动的、丰沛多元的价值表达、情感表达和故事表达,忠实地记录时代变迁,积极加入到全球化的新闻对话之中,这是我们每一位新闻人和新闻学者所要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新的时代,愿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作者为《传媒观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