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抗疫一线 感受火热的“战地情怀”
孙玉春
2月18日,作为“现代快报”采访报道组的领队,我们江苏其他两家媒体同行一起跟随江苏省委宣传部,奔赴湖北黄石,对在江苏对口支援的黄石抗疫一线发生的事迹进行报道。接触了很多的人和事,眼下战斗还在继续,写一点感想,也算是继续努力的自我激励吧。
战斗就应该是紧张的
到了黄石,有一种到江南的感觉。这里山水相映、富有人文色彩,磁湖位于城中心,几乎半个城都依偎在它温柔的岸边。
紧张的氛围在进入黄石就能感受。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首批310人在2月11日就紧急出征,是一夜成军。“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一位家属举牌送行的场景,曾被医疗队队长鲁翔在记者会上念出,当场落泪。而当我们到达时,医疗队正在忘我的工作中。
从上到下,医疗队的工作紧张而有序。为了大局,前方指挥部要求媒体记者尽量不要进入隔离病房和ICU。穿防护服戴面罩和橡皮手套,进入红区,是医务人员的“特权”。但是,我们尽量靠近他们,到医生办公室探访,利用医护人员休息时间聊天,跟患者隔空交流,让这个看起来平面的世界还复它的立体。
“今天,黄石首次出现新增病例、新增疑似病例、死亡病例三个零!”“今天,一位患者首次用上了ECMO,目前情况稳定。专家组组长黄英姿上阵,给一位80岁患者做了气管插管。”“今天又有了一例死亡病例。黄石三位村民因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每天,信息都在变化。而在病房里,有的患者多日后苏醒,第一句问护士:今天几号?得知日期嚎啕大哭。有的家属不知道患者情况,只能焦急等待。
危重病人的抢救一直是最牵动人心的。当你得知一位90岁的老奶奶上了呼吸机,好转拔管,然后又再次插管,你肯定能从专家的口中感受到焦虑。但过了几天,得知当天新增一例死亡就是这位老人,你又会叹息一声。努力了,但是医生不能完全阻止死亡病例的产生,这是病毒的残酷。而白衣战士,擦去汗水,只会继续转向生死边缘的患者。
义无反顾,是因为还未到反顾之时。总体形势不断好转,黄石的出院率已经超过70%,但还没到放松的时候吧。而在这种时候,记者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从早到晚的奔忙和写作,又算得了什么。
有担当 才会有感动
如果有感想抒发,那么就写出来,思念、安慰、鼓励、伤感,这些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我无法跟你见面,但是我心中始终有你。”
在一个个白衣战士的心中,都有他们的英雄,可以是师长,可以是伴侣,可以是患者……而当医护人员奔赴前方,他们就成为了孩子们作文里的英雄。
黄石市矿务局医院内科主任袁志牡和内科护士长喻晓晖是“夫妻伉俪上战场”。2月8日,矿务局医院定为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定点医院,夫妻两人作为党员,都是第一批报名,将一对12岁的龙凤胎子女留给了老人。
“你一定要保重自己,你是我们家里的大树。”女儿给爸爸的信里写道。
“我们真的希望他早点好转。”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黄石中心医院护理组负责人周蓉说,ICU里有一位40多岁的危重症患者,他是一名援藏干部,他第一个用上了康复者血浆,从病情加重至今已经1个月了,令人揪心。
同样在黄石中心医院,一位姓何的重症患者知道同样感染病毒的母亲担忧他,以至于病情反复。就请医护人员做了牌子,上面写上“我很好,你放心。”让医护人员拍摄了设法传给母亲。
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护士俞燕大大咧咧,她陪病人聊天,给病人做康复,跟男神医生合影,都会发到抖音里。但我们不会觉得她爱表现,因为她敬业。只有你担当了,才有让别人感动的资本。
我们的感动,都是来自于担当。一个人、一座城,还有蛋黄苏。因为医生目的就是救人,记者目的,就是让救人的事为更多人知晓。病人要配合医生,家人和全社会则都要配合政府防控。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只要把这件事做细做好,就可以了。
其实,大家都很近
湖北与江苏,共饮一江水。这些天,来自江苏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也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在江苏医护人员的驻地,厨师们20多天不回家,为了让江苏客人吃得好,他们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淮扬菜”师傅。
黄石人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们从不吝对于江苏医护人员的赞扬。
“黄石,我来过了。”但我不仅仅是来过,我会留下——留下这一份感动,留下这一份记忆和友谊。
有人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最终将使我们反思许多东西,又重拾许多东西。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重拾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可以是共患难,可以是生死交,是心无旁骛,是置之于生死面前的坦诚与谅解。这一段时光是浓缩的,也应该被无限延展,可以这样写:“在那一年的春天……”
是的,已经春到江南了。
(作者为现代快报记者孙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