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焦贤颖:想用户所想,随时走进“新闻眼”
用户想知道的,媒体要第一时间精准送达;用户想不到的,媒体要替用户想到,甚至想得更深更远。
新时代的记者永远奔跑在广袤的大地之上,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笔墨留给群众,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让好故事、好新闻广为传播。这就是我的新闻座右铭。
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我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在深入基层采访、挖掘生动故事、报道新闻事件中不断成长。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增强“四力”,更要有“用户意识”。顺应融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规律,让中国声音走得越远,传得越响。一次突发新闻事件报道让我对此深有体会。
2019年8月9日,年度最强台风“利奇马”即将登陆我国,并逐渐向江苏靠近。我和同事得知后,根据台风行进的方向,发现“利奇马”将从苏州进入江苏,于是立即出发前往苏州。包括记者、编辑、摄像、剪辑和美编等数十人共同投入这次报道,就用户最关心的话题开始准备工作,每个人都严阵以待。
第二天一早,我们冒着大风大雨,直奔苏州的地标——金鸡湖畔,首先用短视频新闻的方式,向用户直观展现了受台风影响的苏州。与此同时,图文滚动、创意海报、天气预报等一条条更新出现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关注。当天下午,我们的融媒体报道达到了最高潮。我和同事逆着台风登陆的方向,来到了苏州市光福镇渔港村,在太湖畔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现场直播。
在直播之前,我心里是一团乱麻,完全没有头绪。在赶去现场的路上,我一边平复紧张的心情,一边迅速地浏览了我们上午发布的滚动新闻,重点关注了用户的点赞、评论和分享,同时也留意了其他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用户都在关心“利奇马”的哪些方面。通过了解用户需求,我立即调整状态,梳理思路,随后拿起话筒,对着镜头在风雨大作的太湖边开始直播。
“利奇马”的威力是不去现场想象不到的。浪一阵阵地打向停靠在港内的渔船,有几个浪甚至快打到桅杆顶了。在太湖边,我即使倒着前行也觉得难以迈步,说话都不利索,不停调整被风雨打断的直播节奏,摄像师的镜头更是屡屡被雨水打湿。一场直播下来,我早已浑身湿透,但内心十分满足。
2019年8月10日,在太湖边结束直播后,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焦贤颖(右一)和同事们合影。
作为记者,在新闻现场说出来的话和坐在家中说出来的话完全不同,很荣幸能有机会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送到用户手里,让鲜活、有价值的新闻成为用户所想、所需和所得。
在融媒体的生产方式下,用户想知道的,媒体要第一时间精准送达;用户想不到的,媒体要替用户想到,甚至想得更深更远。这一方面,在今年的抗疫报道中尤为突出。
2020年7月1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焦贤颖(左)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直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新闻人尽锐出征,全力参战。我也积极投身其中,做出了一大批图文报道、短视频新闻、科普组图、防疫H5等产品,力求将最新的动态、最准确的数据和最科学的防疫指南等传递给公众,温暖人心,凝聚力量。
在此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致敬江苏援鄂白衣勇士”书画赠送活动。1402位江苏艺术家倾情创作了3000多幅艺术作品,捐赠给江苏援鄂白衣勇士。在我的笔下和镜头里,文艺“苏军”以艺抗疫,用笔墨鼓舞斗志。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告诉我,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正是来自新闻报道。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跃然纸上,最后成为艺术作品又送给白衣勇士,记者在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多写一篇文字,多拍一段影像,就是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年2月21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焦贤颖(前排左二)在向战疫医院赠送书画作品仪式现场采访。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我们应该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紧跟用户需求,继续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倾听群众呼声,走进“新闻眼”。让即时、精准、客观的新闻成为群众所需,让真实、生动、鲜活的故事成为舆论的主角。这是新时代赋予记者的使命,也是记者要交给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