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以传播学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4-10-13 21:45:00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作者:张红军  

导读 以新概念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注入传播意识,以故事化表达契合当代传播规律,以全媒体完善传播方式,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条连续而有力的战略路径。

针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给出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依据和话语框架,更是我们党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争取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时必须倚重的理论资源。面对这一命题,传播学的使命意识可以体现为:用学科专属的理念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以阐释,以确保其广泛的国际接受度,增强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对此,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出尝试。

其一,以新概念彰显传播意识。传播意识是一种主动性思维,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递、受众反馈和预期效果之间进行有效的策略规划。“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既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路径,同时在传播的意义和效果上,也是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注入传播意识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正是通过对概念的创造与诠释来增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辨识度。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对特定概念的检索与认知来准确链接到中国故事的意义系统内部,使中国理论、中国立场和发展经验能够被国际社会正确领会,促进全球对中国方案的认知与接受。

其二,以故事化叙事顺应传播规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还必须在表达形式上深刻把握当代传播的内在逻辑,使其内容能够融入特定的意义结构,同时对受众理解核心概念加以引导。当今传播环境因新媒介的崛起而发生改变,信息传播的路径愈发复杂且难以预测,社交网络的互动与结构特征日益成为传播效果的关键变量。在此背景下,故事化的表述方式以其易于理解的叙述逻辑和富有共鸣的情感内核,成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国际化表达的理想途径。通过鲜活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传递话语,更可以架设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深化全球对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记忆与分享,使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力、更具影响。

其三,以全媒体健全传播方式。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依托全媒体的综合优势来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传播。全媒体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话语引导与舆论治理的战略工具。从技术层面看,全媒体将通过整合文字、视频、社交媒体等多元传播形式,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让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给全球受众,使其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从治理层面看,作为话语引导的核心机制,全媒体将能够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及时回应全球关切,消除误解与偏见,从而为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深度整合与运用全媒体,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将不仅能够拓展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更能够在全球舆论场中赢得更高的舆论认同与影响力。

总之,以新概念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注入传播意识,以故事化表达契合当代传播规律,以全媒体完善传播方式,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条连续而有力的战略路径。通过这一路径,中国不仅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更能有效地将其声音传播到全球,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4年第10期】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红军.以传播学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J].青年记者,2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