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协 > 传媒大观 > 正文
数字新闻的生产转向与价值重塑
2021-03-26 08:23: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崔文波 范以锦  

编者按:在新技术驱动下,智媒时代的新闻业不断发生生态结构的变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崔文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范以锦,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3期发文认为,当今广义上的数字新闻,是依托于数字技术生产的新闻产品。数字新闻的延伸与发展,是数字信息技术成熟之后新闻传播观念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新闻业的迭代升级。然而,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对传统的基本的新闻原则与新闻价值体系形成挑战。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重构了既有的新闻生产机制与传播模态,同时也通过技术与内容的融合逐渐催生出新的新闻运作理念与行业运营逻辑。于是,数字技术与新闻领域相互结合的产物——数字新闻,成为了新闻生产的重要形式。

生态重构与理念变迁

大约从2010年前后开始,新闻学者对数字新闻展开持续讨论,甚至国际上重要的学术期刊《数字新闻学》在2015年还专门出版了题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学理论”特刊,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行了归纳与聚合。近些年,也有一些学者对数字新闻在技术创新层面的概念化、规范化以及变革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他们针对技术发展对于新闻业界的运作机制、生产动力、媒体专业人员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图寻找数字技术与新闻业的融合路径与演变趋势。

狭义上的数字新闻,其实是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的一种理解。从广义上来讲,数字新闻是数字信息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依托于数字技术生产的新闻产品。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内容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形态的新闻脱颖而出。继数字报纸、数据新闻、新闻客户端、短视频新闻、网络直播相继发展之后,Vlog新闻这种在表现层面的多元融合与微型叙事模式的新闻形态也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新兴的数字新闻样式,不仅是在新闻技术层面新闻产品呈现形式上的创新,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的形成。数字新闻的这种发展趋势必定会从新闻的生产逻辑与价值规范上得到全新的改变,这里我们暂且不做概念上的厘清与讨论,而是着重探讨数字新闻在智能媒体时代的生产转向与价值重塑。

生产模态转向

智能媒体语境下催生出来的数字新闻,重构了我们对于传统数字新闻的认识与理解,数字技术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数字新闻生产形态的转型与传播渠道的创新。数字新闻的发展与延伸,也代表着一种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观念的创新与发展。智媒时代,数字新闻并非仅只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而使新闻报道中的数字与图表呈现上拥有更多空间,而是将数字技术渗入新闻的每个流程,信息与数据相辅相成已经成为了智媒时代新闻生产与分发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重构媒体生产关系、增强社会治理、实现信息网络化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数字技术对于新闻的价值重构不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整合与发展,更是生产逻辑的革新与延展,推动了新闻产业的迭代升级。其次,内容服务化、平台数字化、数字网络化的全媒体形式的融合创新也进一步强化了新闻生产的政治逻辑,使新闻信息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最大化,形成主流的意见空间。再次,数字新闻给媒体的选题策划、制作模态、用户分析等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手段,提升了新闻的生产效率,也进一步说明了新闻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是其市场逻辑引导下的必然趋势。

新闻数据采集的真实与完整,是新闻报道准确性与客观性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数字技术对新闻数据进行观察、搜集与整理,已经成为智能媒体时代数字新闻信息采集阶段的必要手段。数字技术对新闻材料的整合弥补了传统新闻素材搜集中人为统计的繁琐与信息素材的完整性缺失等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原始数据采集整理的效率。

完整的数据采集程序完成后,需要对新闻素材进一步筛选分析与选择加工处理。技术的客观性也革新了传统新闻中相对主观的数据筛选过程,庞杂的数据可以通过算法技术进行自动甄别与筛选。某种程度上讲,数字新闻的数据生产过程中,数字技术不再单独作为新闻生产的一种辅助工具,而是从新闻生产主体的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编码工作。

数字技术的驱动,对于新闻制作编辑进行场景的再造和形式上的多模态有着极大影响。在用户思维的观念影响下,新闻信息反馈调节也逐渐在多模态的数字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聚合式新闻、自动化新闻、短视频新闻等不同的形式也应运而生,依托于算法技术、数据自动化等对新闻素材内容进行新模式的生产。数字新闻的发展并非只是形式的创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抓取获得关键信息,辅以图表的对比、分析,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引发人们深层次思考,起到深度报道的作用。

智媒时代的数字新闻在用户思维的观念逻辑下对新闻生产产生了颠覆性的革新与完善。数字技术提高了新闻的生产效率,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时空维度的限制,传播可以时刻发生,而新闻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对新闻进行获取,突出了新闻制作与分发的全时性,同时也营造了新闻叙事场景的全景性。智媒时代,用户既是新闻的接收反馈者也是新闻场景建构的在场参与者,同时还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

发展困境与价值重塑

智媒时代,数字技术的融合必然成为新闻生产模态发展与新闻传播的主要趋势,然而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传统新闻原则与新闻生态的瓦解,重塑了新闻价值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使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与发展,新闻一定要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原则,也需要强调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而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则会对新闻的基本原则产生伤害。新闻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字技术,但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需注意新闻专业生产的“连续性”。所谓的连续性就是新闻从业者在数字化转型中,也要秉承“船头瞭望者”的新闻敏锐性和专业精神,保持新闻从业者的能动性。数据在沟通我们认知实际全貌的过程中能起到辅助作用,为了避免过度依赖数据而陷入数据生态所导致的“生态谬误”中,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新闻价值回归和非数据的行为认知,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描摹事件全貌,更中肯地反映社会生活,建构社会价值。

传统的新闻生产除了为大众提供新闻信息,还旨在为理性的公共讨论营造话语空间。而流量为王的当下,新闻叙事的个体化和新闻媒体的式微使得极端观点拥有了自由表达的形式和广阔的流通空间。“一切皆算法”“算法崇拜”成为媒体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应用,逐渐细化了用户的接受渠道,能够凭借用户的喜好对内容进行分发,速度快、准确度高、覆盖面广,这些特点都是传统新闻分发模式无可比拟的。然而,算法的过度细化使相对窄化的信息数据聚合到了分众的视野中,长时间的窄化就可能对用户造成“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技术的非透明性影响用户信息接收的潜在判断力,从而对公众的认知产生影响,用户网络身份的建构逐渐消解现实身份的认同。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人们对其形式上产生过度依赖,而主观性开始异化。主观认知上的异化,意味着人们对形式与其表达内涵的脱离与疏远,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销蚀了受众的主体性与主动思考能力。甚至,算法技术通过对于碎片化、通俗化的新闻转码,使人们的认知在互联网的融合下得到驯化,娱乐观念得到培养但主体性思考逐渐匮乏。

目前很多浅度融合作品正导致用户们非视频新闻不看、非可视化新闻不接收的新闻阅读习惯,而新闻价值的深度表达,新闻内容的价值性引导却由于技术的先进形式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形式的创新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模态的发展与变化上已有充分的表现,而新闻引导舆论的价值内核仍需在探索中强化。从技术引进到产业转型,要避免陷入技术层面的制作内卷化,而以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时代,流于形式的表层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数字新闻未来道路的持续性与实用性。新媒体技术的更迭速度之快同时为实证性的新闻造成了阻碍,海量的数据虽然在数量上能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与客观性,通过大数据地图能够解释一定程度上的行为轨迹和发展过程,但是仅仅通过数据变化或数据技术的应用并不足以概括全部。机器难以传达人类的复杂感情,新闻从业者对情感的捕捉、凝结社会共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能被机器取代的。新闻制作模态的多元化无法完全代替人文话语在新闻实践中的表达深度,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不易通过技术自动整合和发挥。因此,一方面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对技术进行系统性升级,切实解决潜在的问题。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延伸,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发展到5G全智能时代,形式与情感的互通互联才应该是未来数字新闻发展的新常态。数字新闻在融合技术上需要“轻”,技术的渗透更需要“轻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才会使信息接收者带着主动性去参与其中,而不至于过度沉溺而丧失主体性。而在价值内容的融合方面则需要“深”,以深度融合技术挖掘多角度的新闻叙事,“深度”带入用户的情绪使其全景式体验与参与。目前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看到了新突破,比如很多党媒都在尝试推出vlog+时政新闻,以传播主体人格化、叙事视角微观化、内容表达感性化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使以往静态的、冷冰冰的数字新闻变成一种动态的、有温度的述说和分享。

(载《传媒观察》2021年03月号,原文约9000字,标题为:智媒时代数字新闻的生产转向与价值重塑。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崔文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