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协 > 传媒大观 > 正文
传播生态嬗变重新定义媒体商业模式
2021-02-08 09:25: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罗静  

编者按:随着微信、客户端等新型载体的流量变现渐趋萎靡,以“二次售卖”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无论在传统大众媒体的实践中,还是在网站、微信等新媒介的探索中,均陷入风光不再的尴尬。南京大学副研究员罗静在《传媒观察》2020年第10期刊文认为,随着传播生态的嬗变,传统的广告模式渐趋式微,媒体需要重新考量用户、信息、服务、资源的内在勾连,以内容为初始连接手段,建立基于移动化、场景化、交互化的新型用户关系,打造更具生态意义的泛内容平台,重构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商业闭环。本文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篇目辑览”推荐。

 

互联网改写了传播的基础逻辑,传统的以广告为指向的价值变现模式已经日落西山,“中国的新闻业生态结构被整体重塑”。传统媒体需要适应全新的传播格局,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泛内容生态平台,以内容为初始连接手段,在移动化、场景化、个性化的服务中,建立稳定、持续、交互的用户关系,实现连接价值的市场转换,重构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商业闭环。

媒体功能变迁催化商业模式演变

传统广告模式的式微并非偶然,因为媒体的基础逻辑发生了变化。“在‘二次售卖’模式下,读者和受众与广告主是高度分离的,更难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互联网技术消融了信息生产和发布的门槛,内容和渠道不再是稀缺的,而是丰富的,甚至是过剩的,“传者的原有生态地位被消解”,用户拥有了主动的选择权。进入用户中心的时代,稀缺的是用户的注意力,内容和渠道能不能连接用户成为关键。传播的逻辑从传递转向连接,于是,以单向传递为特征的广告发布渐趋低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连接正是互联网背景下媒体的价值所在。数字技术推进了媒体形态的演化,建构了媒体的交互能力,使得媒体的功能不再局限在信息传输,而是成为各类社会关系的连接器。在新的技术赋能之下,媒体能够嵌入用户的个人关系网络,连接用户的日常轨迹,掌握用户的需求方向;同时,媒体能够嵌入整个社会网络之中,与各类群体、各类正式及非正式组织对接,通过信息的交互,整合相应的资源和需求。从单向的传输转向多向的连接,从单一的信息渠道转向资源和服务的平台,从内容产品的生产与发布,转向社会关系的对接与交互,媒体在移动互联世界的功能和价值发生了变化,这种进阶激发了商业模式的演变。“以传媒业务为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赋能进发,‘以媒为主’构筑生态。”这种新趋势重新定义了媒体的价值及其变现的路径。

泛媒体生态平台重构商业模式

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渠道失灵,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遭遇“肠梗阻”,无法像从前那样有效连接用户。当线性的、单向的、标准化的渠道难以完成正常的传播功能,建立更具辐射意义的、更能满足不同主体多维需求的平台型媒体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必然带来媒体运营模式的变迁。

移动互联改变了我们生活世界的时空束缚,摧毁了诸多行业有形和无形的围墙,使得跨时空、跨边界的需求和服务得以连接,原来互不相干的行为可以进入到同一场景之中。媒体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与诸多行业融为一体,泛媒体化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用户的消费需求与阅读需求、信息场景与生活场景常常揉为一体。传播即生活,生活即传播,不再有截然的界限和森严的壁垒。“平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上面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通过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使得机构和个人的独到的价值都能够在上面尽情地发挥。”这种新型的传播生态打破了传播与社交、内容与服务的区隔,促进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实现各类需求和服务的全面连接、深度连接。

媒体平台以内容为入口,建立与用户的初始连接;以社交为纽带,活跃与用户的即时连接;以服务为根本,深化与用户的生活连接。在这样的循环与交互中,媒体与用户的连接由弱转强、由浅转深,形成深入、稳定的关系网络,各种要素聚集,形塑社群化的生态平台。在这种全新的媒介生态下,原先以广告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必然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价值变现方式。

移动互联的世界中,平台匹配用户需求,无法再按传统的行业类型来分割,而是需要以场景来理解边界。一些互联网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就是遵循场景逻辑,来设计社群的服务产品体系。比如滴滴最早定位是出租车共享平台,后来连接了拼车、代驾、巴士等项目服务;河狸家起先服务有美甲需求的中产阶级女性社群,后来服务内容延伸到手足护理、美发等“泛美行业”。这不是传统经济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而是服从和服务于社群运营的需要。媒体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局限,拓宽与各类资源的对接,尤其是根据细分人群的需求分析、梳理具有共同特征的需求方向,提供深入、持续、有竞争力的服务产品。这样的社群服务特征,决定了媒体需要聚焦垂直细分的领域,构建生态性的泛媒体平台,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来形成场景化的服务能力和产品服务体系,为特定人群提供精准的服务。在这一平台上,信息产品依然是核心的服务支撑,但一定不是全部,平台不会把自己局限在狭窄的服务空间,而要根据特定人群共同的场景需求,提供多种服务产品。

从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这是媒体调整商业模式的需要,也是生态平台建设的价值取向。在移动互联时代,可能媒体服务的人群并没有太多的增加,但针对这个人群提供的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深入,从而收益能力会提升。这个时候主要考量的就是服务的精准和深入。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这就是范围经济的特征。生态平台实现了用户之间基于兴趣和社交的连接,保证了内在的有机活力;生态平台实现了用户和信息、服务的连接,满足了用户场景化的需求;生态平台实现了流量和资源的高效聚集,完成了价值变现的目标。媒体打造泛内容的生态平台,以内容为初始红线,将用户、需求、资源、服务进行内在整合,打通内容和经营的明显界限,通过社群服务来实现价值变现,完成了新媒介环境下商业闭环的生成和运营。在生态平台中,可能还有流量吸附广告的现象,但这方面的营收不再是主要支柱,而是衍生的收益。媒体通过社群的运营,推进生态平台的建设,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机连接,实际上是为用户提供场景化需求的解决办法,从而将媒体融合推向深入。

建设生态平台商业闭环的策略

从信息传输渠道转向泛媒体生态平台,这是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之路。但并非所有媒体都能顺利完成这样的飞跃。能不能更换逻辑,能不能改变“玩法”,将至为关键。建设生态平台商业闭环,需要媒体在理念、架构、路径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革,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惯性,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运营逻辑,真正沉下心重构媒介世界。

媒体需要明确平台定位。进入移动互联的视野下,大众传媒覆盖所有人的思维难以延续。在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下,媒体要清晰地把握具体的目标用户定位,只有聚焦细分人群才有可能真正把人群组织起来,建构起主题明了的社群。“社群的形成可以基于个体之间的责任或共同目标。”一些新媒体大行其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有较为清晰的用户标签。如B站强调“二次元”人群,小咖秀瞄准的是“网红人做明星梦”,今日头条的主要读者是“爱看新闻的中年大叔”。有了准确的用户画像,才能确定媒体产品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共同的兴趣更容易激发这些目标人群的社交欲望和交流兴趣,从而推动社群的生成和活跃。从“大而全”到“小而精”,这是媒体定位的根本性调整,只有走出这一步,媒体建设生态平台才有可能。

媒体需要建设数据库。按照用户需求来设计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这是社群运营的基本导向,但不能理解成简单的亦步亦趋,而应该是在洞察用户整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引导,研发契合用户特质的产品。对用户爱好的数据分析,就成为重中之重了。这个数据不是用户基本信息的数字档案,这种账单式的记录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有用户互联网行为的即时化数据,才能真正折射出用户的行为习性和兴趣指向,才具备分析的价值。所以媒体需要下决心接纳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社群的建设和管理,逐步积淀用户的互联网运行轨迹,形成精确的用户数据库。

媒体需要开放的理念。商业闭环并不意味着封闭运行,恰恰相反,只有秉持开放的理念,以开阔的胸怀与外部资源对接,吸纳更多的相关要素,才能更好地为社群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平台也就名不副实,难以保证对用户的服务质量。媒体需要克服单纯依赖信息内容的渠道心态,主动接驳与用户人群相关的资源,丰富社群的生态要素,开发更多的服务产品,全面提升满足用户的能力。

媒体需要核心服务产品。普通的产品,很难让人留下印象,更难积累品牌的价值。进入网络时代,信息不对称的概率越来越低,一般功能性的产品可替代性强,优势在下降,用户的体验成为更重要的考量指标。媒体的优势在于创意,这一长处要在服务产品的设计上体现出来。在尊重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以有创意的产品来改善用户的体验,让用户分享卷入的愉悦,会最大化地激发社群的活跃指数。

媒体需要切入公共服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开始注重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传统媒体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与政府培育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主动融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在社区养老服务、城市文化服务等方面争取项目共建、承建的机会,把社群的运营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营有机结合,从而为服务产品的完善和商业价值的变现创造更大的空间。

(载《传媒观察》2020年10月号,原文约8000字,标题为:传播生态嬗变重新定义媒体商业模式。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罗静,南京大学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