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记协 > 传媒大观 > 正文
基于2019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奖的启示
2020-09-17 16:07:00  

“四力”是硬道理也是真本事

——基于2019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奖的启示

李 扬

作为记者编辑,我想每一位同行常常会追问——究竟什么是好稿?获奖作品到底有没有获奖的“范式”,到底有没有采编写的“得奖套路”?

作为全省年度好稿评委,我在沐手端坐于评阅现场时,扪心自问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不遗漏“真正的好稿”,用什么“一把尺”来丈量眼前厚厚一堆的参评作品?

经过为期5天的紧张评审,我不由地联想到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为什么想到这样的话?因为,在舆论传播生态发生新变的今天,与新媒体共生的纸质媒体,其新闻作品受到前所未来的挑战:你传递的观点或者视角,可能只是舆论场中的“这一个”,由此受众会产生追问“事实与真相到底是否如你所示?”换句话说,全媒体语境下怎样才能做到报道的出优与服众?获奖作品靠的是什么气质、什么颜值?

面对层层遴选出的优秀之作,我坚定一个答案:在报道事实和呈现真相上,好作品一定是最接近真、善、美的“那一个”,而好作品的得奖之道,惟在于:脚力的现场体验,眼力的精准发现,脑力的深层思考及笔力的生动表达!“四力”是硬道理,是真本事;好记者一定要念好这个“真经”,练出“四力”好把式。这,也许就是我们千寻千问的所谓“套路”吧。

启示一:“重拙大”,字字方能千钧

评选好稿,就像古人编选诗词集,选什么不选什么,总是要有一个标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标尺必须一以贯之。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说过:“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重,气格沉着凝重,与轻倩相对;拙,质拙朴老,与尖纤相对;大,境界开阔,托旨宏大,与细浅相对。迻之今日,打动评委、胜出同类的新闻作品何尝不是如此?

一年一度的好新闻,不能缺少年度印记,不能在年度大事件、大主题、大战略上失声与缺席。365天内全球视域、国家范围、省级层面的大事,省内各媒体都应该耳闻之、书写之、阐发之、解释之甚或批评之,即全息式、聚焦式予以组织报道,在提升报道份量中提高舆论声量、提高舆论干预度。

其实,题目一眼扫过,作品含金量已掂出个八九。比如,在入围消息类一等奖作品中,有报道“钱七虎院士捐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奖金济困助学”、“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迎来大动作、华泰证券勇摘‘沪伦通’第一股”,有讲述“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最新图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基层实践样本等等;在入围通讯类一等奖作品中,《一桥飞架,中国高铁将进入“悬索新时代”》、《海门临江创造性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边,看一个园区的创新转型》、《养猪与环保,两难之间谋两全——苏南等地养猪业调查》、《一个世界级实验室缘何落户港城?》等等,作品主题无一不是踩到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还有,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最大最重的主题,基层减负也是舆论普遍关注、社会热度高的话题,在参评作品中,几乎各家都拿出相应甚至不乏有些雷同的作品,如通讯《不想活在材料里,基层干部呼吁减负》、评论《基层减负,从破解“墙不够用”做起》《基层减负,光减还不够》、消息《“摘牌减负”,让社区用房成“春天里的家”》等等。

有了题目,只是证明你的眼力还不错,能不能写得出彩,还要靠脚力笔力脑力来发力。比如,获一等奖的《国旗漫卷,初心永恒——我们的五星红旗系列报道》,此组系列报道堪称长周期生产,2017年策划、2019年实施,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实地走访,以旗叙事、国旗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小切口展开大主题,多角度、多维度叙述五星红旗下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动人事迹和新中国70年的光辉足迹,展现穿越时空的爱国热情。全媒体记者兵分8组16路,历时一个多月,总行程5万余公里,从江西瑞金到新疆塔城,从帕米尔高原到开山岛,从漠河到海南椰林,从戈壁东风航天城到四川大凉山,寻访与五星红旗相关的精彩故事。记者采访中,克服高温、高海拔、塌方、洪水泛滥、毒虫叮咬等困难,条件再艰苦都要深入现场一线。黑瞎子岛被洪水围困,记者为了登岛采访边防战士,等候了43天。由此可见,这是编辑记者“脚板子”走出来的、“脑瓜子”绞尽了才生产出来的重磅作品。对新闻素材精心打磨提炼,多媒体多终端呈现,在报纸上进行系列报道的同时,全媒体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同步推出视频、海报、H5等作品,实现融合传播,达到了“最感人肺腑,也是最贴地气的”刊播效果。再如,获一等奖的消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迎来大动作 华泰证券勇摘“沪伦通”第一股》,是一个重大的题材:“沪伦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合作机制的重大创新,是落实习近平主席访英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磅探索。记者对此一直跟踪关注,在江苏国企勇摘“第一股”的当天,融前期知识积累与当日采访内容于一体,第一时间发出消息。相较财经类专业媒体,省级党报的这篇报道,彰显出视野的宏阔和对大局的把握,语言表达体现出专业度与通俗化的协同,尤其是充分展现出江苏企业与国家发展大局的关系:一方面充分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江苏企业的作为与担当,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此篇消息主题重大,站得高、切得准,用语洗炼,表达到位,以700多字空间“聚资本市场风云”“展开放大局风范”,透示出重大财经新闻地方党报的独特视角。

笔者在审读过程中,常常为一些“硬”题材没有写到位、写出“味”而深感遗憾。正所谓:临门一脚踢“软”了,关键是盘球的脚下功夫不够、带球时的脑筋没动!“重”的题材,要有“拙”的打磨,才能显出“大”的气度、“优”的品质。

启示二:“观察家”,一眼穿透万象

新闻记者的职业其实就是“观察家”,凡你所见皆应入笔,但事实上,凡你所见未必人人都能写出稿子,尤其是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稿。笔者在评审时特别看中那种“一见钟情”,一看就会说“亏你想得到”“真的想不到”。在这意义上,眼力观察+脑力思考,是发现新事物、认知新规律、解读新现象、揭示新理念的“核武器”。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发现;忽见千帆隐映来,是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是发现……新闻发现力的高下,体现在你见别人所未见,也体现在你见别人所见、并道出别人所说不出的道!所以,好记者好稿件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录,而是有意识观察、集中精力观察、融入思考观察。

角度新、素材新、内蕴新,好作品要有“显新”的“慧眼”。一眼穿透万象,一眼胜于千言,有眼力就自带传播力。能够获得评委青睐的作品,一定具备这个“眼缘”。

大家知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新举措迭现、新现象频出,如何写出有看头的报道,关键是用眼选择、用脑剖析。比如,有篇消息《江阴企业上海开辟“人才飞地”》,是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脉动中找到了突破口。“如何让人才服务贡献在江阴,又不放弃在上海生活的便利?”企业家稀松平常的一句话触动了记者的神经,深挖下去之后发现,原来,“昔有‘星期天工程师’,今有‘人才飞地’。”在着力打造全球化企业的今天,敢为人先的江阴民营企业亦为“柔性引才”提供可复制的新样本。记者在联系采访多家江阴企业后,最终选取了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案例,并从该企业聘请的高分子材料专家冯煜博士预定高铁火车票这一细节入手展开文章。这篇短小精悍的独家新闻,以小现大,展现了作为社会经济最基本的细胞的企业在“一体化”浪潮中的睿智与担当。

同样是选择,智者往往在千山万水中观察到的别样风景。有篇通讯作品《从费孝通笔下“第一村”,竟沦为经济薄弱村——“江村”开弦弓村怎么了?》,让评委们称道的不仅是扎实的调查功夫,还在于把视点聚焦在这样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村庄。由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驻村调查撰写了成名作《江村经济》一书及前后共26次进村调研,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大半个世纪来一直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第一村、中外各界观察中国农村的样本村、窗口村。2019年夏,记者前往该村采访,却意外发现开弦弓村已沦为当地的贫困村。是什么束缚了开弦弓村的发展?振兴的出路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三度进村、历时十多天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了历任村干部、村民及专家学者等近百人,形成采访笔记近3万字,经反复修改、提炼,终成此稿。

再如,去年香港暴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按理说,江苏媒体报道无非是一些面上的即时报道、记者发自现场的报道等等,很难写出上乘的作品。但是,通讯《阿sir的婚礼照,我们包了!》却别具一格,选材独到、落笔新巧,用一则富有温度、饱含真情的故事反映了暴乱之下正能量聚力的好主题。去年12月初,一张极为特殊的婚礼照被一位摄影师发在网上,新郎新娘以剪影形式出现,背后是香港维多利亚港全景。这是一位内地摄影师飞赴香港为一位警员免费拍摄的。记者得知这一线索的背景后,第一时间独家联系到了这位无锡摄影师。原来这位警员早早订好婚期后,遇上香港暴乱,部分当地婚庆公司联合起来拒绝为香港警察婚礼服务。内地一批摄影师得知后,发起“撑警”活动,愿意免费服务表达支持。记者以一张特别的婚纱照为切入点,还原特殊时代背景下,港警婚礼受阻遇援手的故事。稿件首发后,在微博上成为热搜榜前十。通过报道这场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婚礼,让更多人了解香港警察的不易和坚守。稿件也展现了内地各行各业普通人撑警的自发行为,对维护香港秩序、祖国统一的支持。

其实,人人所见略同,而“英雄所见不同”。在往年和今年评审中,常常会遇到同质化、同题化的作品:乡村文明实践、助残济困、援疆援藏、爱心接力……居然,某地老兵坚持N年守护XX之类的题材反复出现。本来,这些都是可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闻原料,但是,如果冲出来评奖,就应该考虑原料加工的水平——如何“切”、如何“渲”、如何“勾”、如何“点睛”。没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笔法,新闻只是故事,叙述只是记事,离打动人、打动评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那些脱颖而出的作品告诉我们,角度是观察的第一要素,文章要让人有不同凡眼的能见度,或抓住泪点笑点,或扣住心弦命脉,或拨云袪雾,或大开脑洞。阅读字里行间,让人不由生出“别别窍”之叹,多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之慨,这才是新闻永远不老的魅力所在吧。

启示三:“话语力”,文辞表达制胜

有句老话:新闻是语言的艺术,写什么重要,怎么写同样重要。在今天新媒体风行大势下,不少新闻记者似乎忘记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浅阅读、快餐化所牵绊。新闻话语风格往往决定了新闻的可读与耐读,在文从字顺的前提下,好的修辞才能传递出好的思想,优美而雅正、温柔而敦厚的文字最能留住眼球。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无论话风如何新变,人们最想读也最耐读的是思想之美与语词之美“美美与共”的审美力作。

我作了一个粗粗的统计:在这次参评的237篇消息、206篇通讯、55篇评论这三大件中,有40%多的作品其实是因为“话语”表达错误、讲述不清,以及措辞不美不雅而与奖擦肩!同时,对最终入围一等二等的作品也作了分析:79件消息、73件通讯、19件评论作品中,也有40%左右几乎是一看就觉得有“话语力”的好表达作品。比如:消息《15万条留言凝结出“和平”的分量》《洪泽湖上“撵”银鱼 配额“限”出高效益》;通讯《不想活在材料里,基层干部呼吁减负》《海外最大苏州园林“流芳”美国》《三色廻峰山》《“踩界”的小镇有跨省“朋友圈”》;评论《给装睡的人猛击一掌》《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流浪大师,还是“流量大师”?》等等。可见,今天的新闻话语力首先体现在标题拿魂上,我们不做“标题党”,但是要谙“标题范”,精制琢磨一则好标题,是话语出新出彩的第一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关键一招”。

这两个40%值得深思。近年来,参评作品暴露出一个苗头:对语言的组织与把握,不少一线的记者编辑并不走心用心。记者不做简单纯粹的“文字匠”,但对文字要有敬畏心、采写编要有“工匠精神”。殊不知,文字作品,无论是文学的还是新闻的,形式也是内容,文与质相称,文质彬彬方为力作。当下是多维关注、多元思考、多彩表达的“丰时代”“微时代”,尤其是在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赛道上,“快”不是报纸的优势,唯新、唯实、唯活的丰富话语表达,才能彰显“见字如面”的阅读力。

“四力”之笔力,是综合表现力,字字句句既要精准反映出脚力,也要精确表现出眼力,更要精致传达出脑力。报纸上的作品主要是由文字链接、组合、融铸而成的,没有文字的张力就没有传播的话语力。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具有美感的语言,才能征服人心。新时代的消息、通讯、评论要更加注重历史情怀、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善于设置辽阔议程、呈现深远意境,善于引用历史典故、古典诗词,善于传递人文关怀、讲述温情细节,必将增值阅读接受价值。越来越注重审美格调、考究审美修辞、展现审美气度的纸媒文章,已经受到全媒体舆论场的青睐与热捧。只有将文气、锐气、灵气、大气交汇于笔端,必将产生“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的阅读效果。

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既有“颜值”又有“言值”的话语表达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新闻和思想始终不会退场,审美表达与审美阅读是稀缺资源。而这一切的一切,正是靠“四力”的赋能与勃发。

【本文为2019 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

主流媒体创新传播研究”(19XWA001)实证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